当老师布置下来要完成一篇有关哲学的读书笔记的时候,我便想到了王小波。
在我的高中生涯中,我的一位同桌向我推荐过王小波的作品《黄金年代》等等。当时草率的翻了翻前几页,阅读了一番。只可惜当年年少轻狂,并不觉得那些露骨的描写对于行文有何意义,只觉得作者为了博眼球而如此行文,再加上学业负担很重,便没有继续的拜读下去。如今依然上了大学,时间变得充裕了起来,便正好趁此机会来拜读一番王小波的作品。
我选择《沉默的大多数》是因为这本书的名字。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,沉默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。关于沉默,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1926年鲁迅在《纪念刘和珍君》里的这段尖锐的话:
“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。沉默呵,沉默呵!不在沉默中爆发,就在沉默中灭亡。”
中国人的沉默是旷日已久的了。但却又不是所有时候都在沉默,更多的只是在公众场合一言不发,到了私底下妙语连珠。小学学习的龙应台女士写的《中国人,你为什么不说话?》一直记忆犹新。龙应台女士久居海外,几乎已经成为了一个心直口快的外国人,她对于中国人不说话,不敢于说法表示强烈的不满。殊不知这其实就是中国人的一种特性罢了。
王小波的文字幽默中夹杂着讽刺,笑骂中夹杂着无奈。他在书中讲的“弱势群体”是我印象深刻。
所谓弱势群体,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。就是因为这些话没有说出来,所以很多人以为他们不存在或者很遥远。在中国,人们以为同性恋者不存在。在外国,人们知道同性恋者存在,但不知他们是谁。有两位人类学家给同性恋者写了一本书,题目就叫做Word Is Out。然后我又猛省到自己也属于古往今来最大的一个弱势群体,就是沉默的大多数。
或许,沉默中的一些人,在所有人眼里,显得微不足道,没有分量。但是,沉默,不代表没有思想,没有灵魂。她们沉默,是因为她们觉得时机还不成熟,暂时把自己藏起来,不让自己锋芒毕露而已。等到某一天,养精蓄锐得差不多了,力量足够强大了,她们同样会为自己发声,给自己争取应得的一切的。当然,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,需要坚强的意志力和忍耐力。
然而在这里我不得不多说一句题外话。当“弱势群体”有一天“翻身做主人”了,即使正常的表示好恶都将成为“承认弱势群体”的人所攻击的目标。这句话比较绕是不是,那我就举个例子吧。就拿“同性恋”群体作为一个例子,在同性恋者还不为人们认同的时候,同性恋人人喊打。但不知从何时开始,同性恋的权利被提上日程了,在网上的一句“我不是很喜欢同性恋”的微博都会被人踩爆,博主被人问候八辈祖宗。这就是中国人。当别人沉默时自己一言不发,恨不得一脑袋扎进土里,当一件事情成为“政治正确”的时候,便都跳出来,不管三七二十一,一顿猛打。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如此,现在也如此。
王小波在书中提出了一个“洋鬼子”提出的疑问:
“你们中国那个阴阳学说,怎么一切好的东西都属阳,一点不给阴剩下?”
这个疑问引发了他的思考:
话语权属于阳的一方,它当然不会说阴的一方任何好话。
在一个圈子里,人们只会说一些不会遭到反驳的话语。然而为什么会不遭到反驳呢?而有一个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:任何人说话都会有毛病,包括圣贤。但是当一位圣贤成为圣贤之后,他所说的话便都成为了圣贤之话,说的有问题的话也都成为了圣贤有独到见解的话。
小时候,有时也会激扬文字,犯我中华者,虽远必诛。在无数作业无数拖堂压顶的情况下,依然带着青春的热血去讨论国家大事,激动得不能自已,为了祖国未来,那得要努力读书啊。摒弃一切社会不良行为,打倒一切的贪污腐败。
但是现在呢?加入了一个社团,一个部门,发现这是什么样的部门啊?太多的不合理性,建议书可以写满五大张纸,然后激动万分,这样的文字,这样的高规格的建议,不应该会石沉大海啊。然而,日升月落,池塘没有起一丝波浪。
看看如此喧闹的网络,估计很多人以为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?是的,不同的声音总会存在,但是有的声音才闪现一下就已经消失在网络中,好似一阵风吹过,还没吹完呢,发现完了,曾经的共识网号称百家争鸣,如今也变成昨日黄花了。
对于很多问题来说,我们不用怕没有答案,因为在网上你可以找到诸如专家如此认为的答案,那就是标准答案了。正如小学生回答阅读理解一样,中心思想永远只有一个,那就是:标准答案。
既然已经有了标准答案后,很多人都已经忘记去如何思考了,并且高呼找到答案了,这是一种喧闹之下心的沉默,并且是大多数。
还是一种,即使有标准答案,也会思考着不同的答案,但是这个答案只能说与自己听,他们不会叽叽喳喳的跑到网上到处聒噪。这是另一种沉默,为少数。而这种沉默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沉默。
思想上的沉默和言语上的沉默。好像选择是一种很困难的事,我宁愿自己是后一种。
慢慢的,不是变成沉默的大多数,是变成了沉默的少数。